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-媒體文化、詩學/政治學、文化意義 Listening to Taiwanese Aboriginal Music in the Post-modern Era: Media Culture, the Poetics/the Politics, and Cultural Meanings 出版日期︰2013年12月 裝訂︰平裝 ISBN︰978-986-03-9349-1 定價︰300元 線上購買:博客來 / 五南網路書店 / 線上試閱:FB / e-book
內容簡介: 本書以戰後(在歷史分期上被稱為「後現代」)臺灣原住民音樂為研究對象,以個案研究方式,探討音樂文本和社會文化脈絡的關聯。不同於長期以來臺灣民族音樂學家及人類學家,在原住民音樂研究上強調「保存及重建『原汁原味』的原住民音樂」主流觀點,本書聚焦於「原住民音樂的再現」相關議題的討論。 內文分為三大部分:「媒體文化」、「詩學與政治學」、和「文化意義」,呼應Stuart Hall在有關「再現」的討論中,強調的三個面向:「再現」、「語言」與「意義」。本書寫作的目的不僅在於描述當代原住民音樂的發展,更期望透過有關「再現」討論,探索音樂做為族群對話空間的可能性,在研究方法上則接合音樂學與文化研究,進行跨領域之研究。 作者介紹: 陳俊斌 美國芝加哥大學民族音樂學哲學博士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。主要經歷: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(2010-2012年)、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(2007-2009年)。研究興趣為原住民音樂、臺灣音樂、民俗音樂/流行音樂、亞洲音樂、音樂與認同,音樂與民族主義,音樂與文化研究。主要著作:〈「民歌」再思考:從《重返部落》談起〉(2012)、〈雙重邊緣的聲音─臺灣原住民當代音樂與(後)現代性〉(2011)、〈談臺灣原住民卡帶文化的混雜性〉(2011)、〈「前景」、「背景」與「對偶樂念」:談馬水龍男聲合唱與管絃樂曲《無形的神殿》〉(2010)、〈「唱片時代」的阿美族歌聲:以黃貴潮「臺灣山地民謠」為例〉(2009),〈從「蘭嶼之戀」的跨部落傳唱談陸森寶作品的「傳統性」與「現代性」〉(2009),〈迴盪在水墨與油彩之間的音符─馬水龍教授作品中東方與西方音樂素材的對話與交融〉(2008)。 內容試讀: 本書以戰後(在歷史分期上被稱為「後現代」)臺灣原住民音樂為研究對象, 以個案研究方式,探討音樂文本和社會文化脈絡的關聯。不同於長期以來臺灣民 族音樂學家及人類學家在原住民音樂研究上強調「保存及重建『原汁原味』的原住民音樂」主流觀點,本書聚焦於「原住民音樂再現」相關議題的討論。內文分為三大部分:「媒體文化」、「詩學與政治學」、和「文化意義」,呼應 Stuart Hall 在有關「再現」的討論中,強調的三個面向:「再現」、「語言」與「意義」。 我將「媒體文化」視為一種「再現形式」,音樂是這個再現形式中使用的語言, 關於這個語言的運用則從「符號學」取徑(semiotic approach)的「詩學」(poetics)角度及「論述」取徑(discursive approach)的「政治學」(politics)角度進行分析,在第三部分則討論在媒體文化這個再現體系中,做為語言的音樂所產生的意義。 本書寫作的目的不僅在於描述當代原住民音樂的發展,更期望透過有關「再現」 討論,探索音樂做為族群對話空間的可能性,在研究方法上則接合音樂學與文化 研究,進行跨領域之研究。 全書分為六章,以近 60 年來臺灣原住民音樂為研究範圍,討論日治時期接受 西方音樂教育的卑南族人陸森寶及其作品、1960 年代原住民音樂黑膠唱片、1980 年代以後形成的卡帶文化、以及 1990 年代以後的原住民音樂創作。在寫作上, 不以年代分期或族群別做為章節安排的依據,而以議題討論為導向。這些音樂涵 蓋的時間,是原住民社會急速現代化的年代,原住民原有的經濟型態瓦解,並被 納入全球經濟體系。這個被動地現代化的過程是由不同的外來統治力量造成,因而相關的議題便和現代性、殖民主義、資本主義、國族主義有關。 透過接合文化研究理論與音樂學分析,本書試圖探索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的 新方向。回顧二十世紀初以來,日本學者與臺灣學者對於原住民音樂的研究,一直是以調查報告為主。雖然,這些學者累積了相當多彌足珍貴的資料,但對於原住民音樂的論述體系一直沒有形成。如何引用當前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,使我們對原住民音樂的研究更加細緻,並使我們將研究成果形成論述體系,得以藉此與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或甚至與國外學者進行對話,是當代原住民音樂學者可以努力的方向。 目錄: 導論 第一部分 媒體文化 第一章 黑膠中的阿美族歌聲-從黃貴潮「臺灣山地民謠」系列唱片談起 第二章 墮落或調適?-談臺灣原住民卡帶文化的混雜性 第二部分 詩學與政治學 第三章 從「海派山地歌」到「原住民舞曲」-他者的建構與音樂的挪用 第四章 「傳統」與「現代」-從陸森寶作品〈蘭嶼之戀〉的跨部落傳唱談第三部分 文化意義 第五章 Naluwan Haiyang -臺灣原住民音樂中聲詞(vocable)的意義、形式、與功能 第六章 雙重邊緣的聲音─臺灣原住民當代音樂與(後)現代性 結論